杨天华,女,汉族,九三学社社员,沈阳航空航天大学能源与环境学院教授。始终秉承着教育者的初心,乐于奉献、潜心育人,在教书育人的道路上,勤奋钻研、笔耕不辍,用爱心和奉献为学生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用创新和坚韧为教育事业发展不懈追求。她入选了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辽宁省特聘教授、辽宁省教学名师、辽宁省课程思政教学名师、辽宁最美科技工作者、辽宁省学术头雁、“兴辽英才计划”领军人才等。
一、立德树人,师德高尚
杨天华教授忠诚于党的教育事业,牢记立德树人的使命,力争做“四有”好老师。从教20年来,坚持不懈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将专业自信与文化自信贯穿于教书育人全过程,培养有理想、敢担当、能吃苦、肯奋斗、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以嘉言懿行率先垂范,捐助经济困难学生多人,其中受资助的2006届毕业生王证个人成长同时感恩母校,专门为学院本科生设立奖学金。她献身教育,甘为人梯,用自己的臂膀托起学生攀登新的高峰,用爱心和汗培育桃李芬芳,日复一日平凡岁月,默默耕耘无悔人生,凭着对教育事业的执着追求和强烈的责任感,在三尺讲台上书写自己的人生。
在点滴育人过程中,杨天华教授坚持以价值塑造为牵引,着重强化爱国主义教育,提升学生的理想信念、职业道德和历史使命感。传承优秀师德师风,引领教学团队严谨治学,全心全意做学生锤炼品格、学习知识、创新思维、奉献祖国的引路人,带领的教师团队入选“辽宁省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辽宁省课程思政教学团队”。
二、执教育人,桃李天下
学高为师、教学为本,近5年,杨天华教授承担4门本科生课程、3门研究生课程,总计1360学时。提出以“素质与思辨培养并重”为核心的教学理念,构建与时俱进的教学内容体系,着力体现系统性、科学性与前沿性。运用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方法,建立“多维度、多层次、多视角”的课程体系,解决教学与人才能力素质培养协调与适应的问题。通过课堂讨论、案例分析、头脑风暴、辩论赛、热点聚焦等多种教学方法进行课程思政融入,实现“知识-思维-理念”递进式教育。讲授的《能源环境与可持续发展》通识课程由于新颖的教学模式,成为学生公认的高质量课程,近10年选课1.7万人。主讲的2门课程入选省一流本科课程,1门课程入选省课程思政示范课程。获省教学成果奖5项,其中一等奖2项。荣获辽宁省教学名师、辽宁省课程思政教学名师等荣誉称号。
杨天华教授注重本科生思维训练及创新潜力激发。教学过程富有知识性、逻辑性、启发性,善于用问题方式引出讲授重点,培养学生的能动性,形成了独到的教学特色与风格。引导学生在课堂上展开讨论,鼓励学生建立批判思维、反向思考、不求结果和答案的唯一性。实践证明,该种教学方法能够使学生在从事应用基础研究中开阔视野、提高辨别能力、激发创新潜力。相关教改实践获得4项省部级教改课题支持,其中教育部高等学校能源动力类专业教育教学改革项目被评为优秀重点教改项目。
杨天华教授积极开展基于优势科研平台的“反哺教学”机制探索与实践,近五年累计吸引43名本科生进入课题组,参与科研项目14项,发表学术论文13篇,申请国家发明专利6件。指导学生获全国大学生节能减排社会实践与科技竞赛一等奖2项、联合国环境署国际学生环境与可持续发展奖学金。
杨天华教授注重精品教材资源建设,主编的《新能源概论》已印刷2.5万册,因其内容新颖而全面的优势被53所高校选做教材或教学参考书,反响热烈,4次获省部级优秀教材奖。编著的《超超临界发电技术及装备》,满足高年级本科生和研究生专业课需求,建立了较完备的教材体系。
三、服务国家战略,勇攀科技高峰
杨天华教授是新时代科研创新的排头兵,面向“双碳”背景下可再生能源领域的重大需求,历经十余载攻坚克难,首次成功提出了木质纤维素联产乙醇及航空芳香烃转化路径,破解了热转化过程组分间的拮抗效应难题,实现了纤维素、木质素组分定向转化高值利用;成功构建了非油脂类生物质水热转化耦合铝基原位供氢催化转化制生物航空燃料反应体系,提出基于相态调控的生物油加氢脱氧反应过程强化策略,为我国绿色航空战略做出突出贡献。
杨天华教授作为负责人承担了国家级、省部级项目29项,包括国家自然科学基金4项、国家重点研究计划子课题3项。发表论文209篇,总引用2825次(2篇ESI高被引论文)。4篇论文获辽宁省自然科学学术成果一等奖。授权国际国内发明专利17件。获中国发明创新成果一等奖、中国产学研合作创新成果一等奖、辽宁省科技进步二等奖,教育部科技进步二等奖等,入选爱思唯尔全球前2%顶尖科学家榜单。